产品展示

1951年吴信泉一枪不发,围困美军七天七夜,李奇微:仗能这么打?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21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1951年朝鲜战场,为掩护部队撤退,吴信泉将军领导的39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。

面对后面围剿的机械化美军,吴信泉绝处逢生——采用妙计不费一枪一弹,将美军活活困了7天7夜。

看着扬长而去的志愿军,美军司令李奇微不敢相信的说道“这仗居然还能这么打?”

将军勇猛,无畏硬仗

1950年10月,面对美方目中无人的态度,我国志愿军迅速集结,奔赴朝鲜战场,对此,吴信泉也是领兵出征——担任志愿军39军军长。

这是吴信泉在军队里度过的第20年,从平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,到成为红军班长、部长、主任,在到如今,可以说,他参与的战役连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了。

展开剩余90%

吴信泉在军中以敢打硬仗恶仗出名。在1931年,红军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战争中,吴信泉身患重病,却始终不肯离开战场,坚持带病战斗。

而凭借自己坚韧的毅力,吴信泉不仅挺住了身体上的不适,还射杀了许多敌人,三战三捷,作为一名新兵,他以强劲的实力打出了自己的名堂,开始得到重用。

在去到陕北之后,吴信泉先后参与东征、西征两场战役。1944年,他正式被任命为副政委,协助当时的司令员刘震发动沟口战役。

两人配合默契,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便歼灭了当地的两个伪军团和一个保安团,抵挡了日方的六次支援,赫赫战功,让这个双人组在军内闻名。

在这之后,从北到南,无论是辽沈战役,柳州战役还是南宁战役,由吴信泉和刘震两人带领的主力部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。

而在刘震的帮助之下,吴信泉在军事上的才能进步飞速,在温家台一战中,他独自指挥队伍,成功击毙敌方五千多人,还俘获了国民党军长陈林达,真正地能够独当一面。

因此当美军袭来之时,吴信泉被任命为志愿军第39军军长,带领我方勇猛的志愿军,踏上前往战场的路途。

打响云山,首战告捷

1950年,我国首批志愿军正式入驻朝鲜,吴信泉即将迎战的首位大敌,就是美军鼎鼎有名的沃克中将,双方第一战,在云山正式打响。

云山作为朝鲜的首府,依山傍水,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。中美双方对这云山一战都十分上心。

在中方抵达之前,南朝鲜军已经一再溃败,几乎走投无路,面对此番优势,沃克中将决定再下一剂狠药,派出自己集团军中的王牌部队,第一骑兵师,势必要拿下云山。

面对实力相距如此之大的敌人,吴信泉不怕,他手下的第39军更不会惧,对于这群整日骚扰祖国安宁的美军,他们心中只有熊熊的怒火,要揍到他们屁滚尿流地跑回美国。

当然,面上军事的差距,在当时是无法及时弥补的,虽然心中有必胜的决心,但必要的战略依旧需要思考。

吴信泉沉思良久,最终定下“伏击包围,提前发动总攻”的策略。当然,潜入敌方区域内进行伏击,是一件困难度极高,又十分危险的事情。

但即使重兵重重把守,美军空机,炮火不断轰炸,我方英勇的士兵还是顺利潜入美方正在建设中的工事基地,并迅速发动伏击。

对于突如其来的袭击,美军自然毫无准备,损失惨重,但毕竟征战多年,虽然一时失利,美方还是迅速调整策略,直冲我方阵地而来。

而吴信泉早有预料,并部署好了阵地的防守,双方激烈交战,志愿军信心十足,被迫发动反击的美军却愈加显现出颓势,似乎即将后撤逃跑。

吴信泉见状冷哼一声:“想跑,没那么容易!”随即一声令下,各类信号弹在山峦中接连炸出彩色的气焰,提前发动总攻的战略正式启动。

美军一时间大惊失色,只见其撤退之路上的四方,冒出了众多的志愿军,三个师队全面包围,一时间,哀嚎声,炮火声交织响起,这支美国王牌军全面溃败,我方首战告捷。

互相摸底,诱敌深入

云山之战,在双方军队陌生的情况下,我方靠伏击和突袭获得胜利,但第二场战争就没这么轻易获得胜利了。

虽然第一场吃了大亏,但美军方雄厚的实力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,而且经过这一战,美军对我方的军事实力情况也有了一定的掌握,并且指派了统帅麦克阿瑟前来。

从11月起,“联合国军”便在清川江不断试探,但吴信泉并没有轻易发动总攻,虽然歼灭了一只王牌军,并不代表胜券在握。

凭借对美方狂妄自大的了解,吴信泉最终决定设置陷阱,诱敌深入并一网打尽。因此,吴信泉将计就计,在美军攻过来时假意撤退,并沿路留下许多损坏的武器以作迷惑。

而手握机枪大炮的美军果真中计,麦克阿瑟立马下令追击,还增派了许多飞机和坦克,甚至大发厥词,要在圣诞节前拿下朝鲜。

殊不知这全部都是吴信泉安排好的“瓮中捉鳖”,11月25日,敌方已全部到达我军预定位置,夜幕升起,吴信泉发出命令,在月光的照耀之下,第二次正面战役爆发。

突如其来的人海,让美军措手不及,但还是立即发动反击,而我方的进攻一开始其实并不顺利,位于前方的南朝鲜两个师很快被击败。

幸好我方志愿军顽强抵抗,枪林火光在夜幕中格外的耀眼,双方不断激烈交战,最终以美军丢弃枪械,全线撤退作为收尾,我方再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。

乘胜追击,掌握主动权

美方的傲慢心理终是让自己自食恶果,这一次的沉重打击,让美方从最初的信心十足,嚣张,变得畏手畏脚,不敢再轻易发动进攻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抓住机会将主动权掌握在手中,是我方此时最重要的事情。吴信泉也明白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性。

所以,他很快编制两个纵队,并另外设置军团援助,于12月31日傍晚时分,在两个方向同时发起全面攻势。

进攻非常顺利,第39军在军团的援助之下,很快突破临津江,并几次冲破敌方的防护线,深入敌人势力范围之内,占领了紫长里。

但这并不代表战争的结束,和美方的自大不同,吴信泉在仔细考量之后,决定乘胜追击,继续突破敌方阵地。

我方士兵信心十足,遵守命令,接连对美方的防线发起突击,经过两天两夜的作战,敌方的防护线终于被彻底打垮,右翼已经完全暴露,无奈之下,敌方只好再度后撤。

在这第三次作战中,我方歼灭了美军数个军团,并且先后夺得了汉城、洪川以及阳德院里的控制权,自此,第三次战役以中方大胜宣告结束。

开闸放水,水漫美军

1951年,新一年到来之际,我军在三次胜利中迎来了最终的决战,而前来接替已经阵亡的沃克工作的马修·邦克·李奇微,在地图前陷入了沉思。

和之前的指挥官不同,李奇微不仅作战上十分稳健,而且最擅长打防守战,对吴信泉来说,是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。

当时的中美两方经过长时间交战,极需要修生养息,并且无论是枪支弹药,还是粮食的供应上都有些捉襟见肘,因此,我方当时的司令彭德怀下令全军后撤,进入防御阶段。

而李奇微收到线报,立马派出军队阻挠我方行动,想让我军“雪上加霜”,而掩护撤退的第39军首当其冲受到攻击。

作为掩护部队,最忌讳的就是“莽撞”一词,因为此时他们身上还背负万千士兵的性命,所以在这段时间内,吴信泉的作战都讲究一个“稳”。

3月中旬,跟在大部队最后方的第39军经过多次作战,几乎已经到了强弓之弩,他们白日赶路,夜不能寐,防止美军偷袭,手中的武器更是一天天的减少。

可是使命在身,这些士兵无一人退缩,他们甚至大喊,“没有枪我们就用身体去阻挡!”其精神着实为人所震撼。

但这些士兵的性命,吴信泉也不会放弃,他整天冥思苦想,辗转难眠,只为求得一个计谋。

直到4月1日,吴信泉在经过华川海拔最高处时,看见一座巨大的水库水坝,一个精妙的计划顿时出现在他心中。

“水淹七军,这是个好办法!”吴信泉哈哈大笑,随即低声吩咐,士兵们立即开始驻守水坝,并疏散周围村庄的群众。

而这个水坝的地理位置,对美方来说也十分重要,李奇微对此处一样也是势在必得。接连一周的时间,双方不断在此处交战,美军也离水坝越来越近。

4月9日,在吴信泉的紧盯之下,美军终于行进到水坝的下游,吴信泉深感时机已到,大喊一声:“开闸放水!”

原来,吴信泉见水坝地理位置高,并且经过雨水的灌溉,其蓄水池具有十分庞大的水量,于是学习关羽,用“水淹美军”的方法。

一时间,湍急的水流像夺人命的恶魔朝美军飞奔而去,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,无论是什么重型机枪都毫无作用。

洪水不断袭来,完全没有准备的美军被疯狂的水流卷走,许多的坦克、机车也只能被洪水淹没,第39军趁热打铁,给予敌方重重的致命一击。

李奇微后来得知吴信泉的计策,不由得苦笑感叹:“仗能这么打?”,在吴信泉这样英勇战士的指导,全军一心地努力之下,抗美援朝战争,最终是我方大获全胜。

结语

身在和平,如今我们从资料中见到的,是一次一次的胜利,但在当时来说,这每一次的胜利,士兵们都来之不易。

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,每一次上战场都做好了永远回不来的准备,他们的艰辛是我们难以体会的。

面对先辈的付出,我们要始终怀有感恩,致敬之心,不仅要尊重,更要将他们的精神学习,弘扬下去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